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2-2013 版權所有:上海小額貸款公司協會 滬ICP備13017085號-1
最近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務。借此機會,我分享自己對三個問題的理解: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一般意義是什么?
現代化是西方社會自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尤其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后出現的重要歷史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特征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樣的現代化從西方國家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推廣,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因為大家都期望過上繁榮富足的生活。
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和西方國家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中國自己的特征。
二十大報告中對此做了很好的總結。我簡單地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與西方現代化的特征做一個對比。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固然,西方國家從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但直到現在,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僅有16%。中國如果實現現代化,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將會從16%增加到34%。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工業革命以后,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確實是物質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大增,但貧富兩極分化問題幾百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希望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物質極大豐富,但存在精神貧困。中國希望能夠根本解決這一問題。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西方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現在我們都關心全球氣候變暖,這基本上是西方工業革命以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結果。中國希望在現代化過程當中能夠避免同樣情形再度發生,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通過和平發展道路實現的現代化。中國不會像西方一樣在殖民掠奪的基礎上進行物質積累而得到現代化。
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這五個特征確實非常宏偉,如何才能實現?
我個人的理解是,除了第一條——人口規模巨大的特征是中國的先天條件之外,其它四個特征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道路選擇而取得的成果。
什么樣的道路、什么樣的政策能夠有這樣的結果?從我這些年倡導的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總結中國自己的發展經驗而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來看,最重要的就是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按照具有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特征的、即在每個時點上給定又隨著時間動態變化的要素稟賦,以及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發展經濟。這樣,就能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二至第五個特征。
原因在于,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就可以在初次分配時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有效率,經濟就能相對快速地發展,財富就能相對快速地增加。如果在初次分配的同時實現公平,就為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加,政府也就更有能力在二次分配時解決弱勢群體、鰥寡孤獨、地區差距等問題,進而推進共同富裕。并且,政府也可以用稅收等方式來倡導慈善捐贈(三次分配)。這樣,就能夠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有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大家能共同富裕,就能夠在物質實現現代化的同時實現精神文明的發展,二者相互協同。并且,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大家共同富裕,就會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不斷提高。美好生活的期望中包含對美好自然環境的追求。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企業也會有自生能力,更有意愿和能力采用綠色環保的技術生產。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
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是不依靠掠奪,而是依靠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經由互利共贏的貿易在一個開放的、公平競爭的、全球化的環境中發展,因此中國的發展不僅提高自己的財富水平,也會給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機會,實現和平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實現現代化是人類共同的追求。過去,由于現代化只發生在西方國家,所以大家總以為現代化只有通過西方式道路才可以實現。但二戰以后的實踐表明,按照西方道路去追求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沒有成功的先例。少數發展中國家能夠實現現代化,但走的并不是西方道路。
二戰至今,雖然每個國家都在追求現代化,但它們跟工業革命以后實現現代化的幾個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其實在擴大。最近我們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900年攻打北京的“八國聯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八個國家,八國經濟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全世界的50.4%。一百年后的2000年,世界上有個“八國集團”,有七國就是“八國聯軍”中的七國,只有第八國奧匈帝國換成了加拿大。2000年,“八國集團”的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到全世界的47%,比1900年的50.4%僅下降3.4個百分點。換言之,其他國家經過一百年努力追趕這八個工業化強權,但其經濟總量僅上升3.4個百分點。而且,實現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比較慢,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率比較高,所以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總量雖然增加3.4個百分點,但人均量的差距反而在擴大。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實現現代化,未能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甚至相對而言變得更貧窮。
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過去的現代化為什么不成功?在我看來,過去我們總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發展中國家都以西方國家為參照,看西方國家有什么,我們缺什么,因而總希望擁有西方國家有的;看西方國家什么做得好,我們做得不好,然后希望能夠按照西方國家那樣去做;或者看到西方國家認為什么是重要的,就認為這些東西對于發展中國家也重要。
以此方式追求現代化,出發點雖好,但數據表明實際結果遠遠不及預期。
在我看來,照抄西方模式的現代化,其錯誤在于認知不正確。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西方國家有什么、什么做得好、什么東西重要,這些都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發展中國家如果沒有同樣的經濟基礎,卻去追求西方發達國家的這些現代化標準,必然失敗。
新結構經濟學主張的現代化之路,與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相比,最大的差異是什么?
新結構經濟學是從辯證唯物主義所主張的具有物質第一性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出發點。簡言之,看自己現在有什么,這就是自己的要素稟賦。按照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就是根據現在有的,能做好的,然后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大做強。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強才是重要的,而不是發達國家認為什么重要就對自己也重要。
按照這個思路,每個發展中國家在當前擁有的稟賦下,總有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根據每個發展中國家現在有的,總是能找到它可以相對做得好的,然后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強。按此思路行事,每個發展中國家都能夠實現長期穩定快速地發展,實現追趕上發達國家的愿望。
在我看來,中國式現代化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參考借鑒就是這個道理——以自己為參照,而不是以發達國家為參照,看自己有什么,根據自己有的可以做好什么,然后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自己能做好的事做大做強。按此循序前進,構建共享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就能夠實現。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